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林芝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2018年中国影视市场热点问题观察 | 热点问题篇

2022/4/5 21:56:18发布201次查看
导读
本期《媒介》杂志聚焦影视内容产业的不同角色。这里有入行多年的头部玩家,也有影视内容制作领域的新贵......本篇对影视内容市场的综述从市场多方力量的角逐和关键问题聚焦入手,试图为我们描述和还原当前影视内容产业的新图景。
在“角色篇”中,我们提到了当前国内影视产业的三股主导力量——传统电影电视生产商、投资方以及全链路布局的互联网军团。本期,我们会聚焦关注在今年影视产业的热点趋势上。
【热点问题篇】内容:
本年度影视产业中聚焦关注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进入这个行业的机构越来越多,整个产业链条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机构之间的竞合博弈也在时时上演全新的篇章。当然,关于这个行业的负面新闻同样此起彼伏,比如天价版权与天价片酬,比如虚假票房与数据造假,比如暗箱交易与资本丑闻等等。那么,这样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市场,我们眼下究竟应该关注哪些焦点问题?
内容生产问题
既然是整个产业链条的重中之重,那么影视作品的质量显然是决定了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我国已经是“影视”大国——产业方面,影视规模化产业全球领先;受众方面,拥有全球最大的受众规模;市场方面,拥有最大的荧幕数量、电视观众和网络用户;制作方面,从业机构和人员众多,技术设备齐全。然而,“强国”的目标离我们似乎还很远。好在行业内外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是一致的。201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对这一年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明确2017年为“电影质量促进年”。在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时提出这一要求,中国电影的质量确实到了引人深思的地步。而行业与市场发展的自然淘汰接下来则会进一步加速影视作品“精品化”的速度。
一个较为明显的例证是,虽然门槛在降低,但是电视剧的作品数量却在下降。据《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2017年通过备案公示的电视剧总量在1040部~1221部之间波动,电视剧数目并非逐年增长,2017的数字已经是近五年来的第二次下降。同时,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也从2012年的506部,减少到了2017年的313部。与此同时,2017年新增网络剧295部,相比2016年349部的数量同比减少15.5%;相较2015年379部的数量减少22.2%,下降趋势明显。与此同时,没有足够生产能力,尤其是优质作品的生产机构,也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生存危机:据央视索福瑞发布的《电视剧收视报告》显示,2013年~2017年前三季度,仅生产“1部剧”的公司占比从75%升至89.4%,占比逼近九成;2017年前三季度,生产“2部”剧的公司占比仅为6.2%。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话语权构建基础,一旦无法维持稳定的生产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资源就会越来越集中于头部公司,并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循环。
2012年~2017年通过备案公示的电视剧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
在当下这个已经足够成熟和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作品质量必须经受全方位的考量与评判,高下立判藏无可藏。所以,《爵迹2》的临时改档、《阿修罗》的紧急下映,此类事件其实都是市场对作品质量选择之后的结果。当然,为了生产制作出更好的内容作品,各个公司也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而且,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样看似遥远的技术,其实也逐渐渗透至影视内容作品的生产的每个细节之中——总而言之,从业机构无所不用其极地希望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作品。大约就是在《纸牌屋》一举成名之后,大数据分析开始逐渐成为与收视率、票房并行的重要行业指标,纳入整个影视工业的生产体系。
内容源头的ip问题
谈内容生产,再往上自然就是ip创作和开发。根据品途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电影产业数据洞察》报告显示,2015~2017年,中国电影行业投资数量中,ip创作所占比例从18%上升到了32%(制作发行占比从40%下降到26%);在投资金额占比中,ip创作从9%上升到了12%(制作发行占比从38%下降到17%)。这两组数字证明,目前ip创作和开发正成为我国电影行业的投资热点。这一组数据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电影产业的内容生产这个环节,ip的创作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与传统制作发行相抗衡的重要工种。那么,在电视剧市场上,是否也是这样?编剧徐闰在2017年写过一篇题为《一个职业编剧的反思:论中国电视剧十年之怪现象》的文章,电视剧行业的ip问题正是其中一“怪”,并称:“网络文学近年来滋生出的两个巨大脓瘤正在感染整个文学创作行业,更污染着影视行业,尤其是电视剧行业,即抄袭成风、内容低劣。采购ip引发了种种乱象。开始阶段,一本质素非常不错的小说,它的版权采购价几十万便可拿下,现象级的作品最多不过百万左右。然而,当资本疯狂的开始追逐所谓的ip时,制片方采购ip的价格就开始让人震惊了。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2016年初某知名青春疼痛小说作家的一部小说要价5000万,而她的上一部小说则以2500万卖出。与此同时,网络ip进入了‘打包卖,论斤秤’的阶段。”
当然,从业者也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夏天,由时悦影视与优酷出品的ip网剧《镇魂》可谓大热。行业内外在热议“镇魂女孩”的同时,一串长长的联合出品名单中,央利影视这家2016年1月才成立的公司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并且重点对自身的ip服务作了一番宣传:在积累孵化玄幻题材作品同时,央利影视公司通过ip甄选、ip增值、ip赋能三个维度实现ip内容前置,同时,发挥平台支撑优势,聚合作者、粉丝和合作者的能量实现ip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完成ip开发升级。基于合作伙伴核心需求而建立的“ip全链服务”体系,正在最大化地开发ip价值。这是一套成熟的方法论,首先挖掘甄选出优质ip,通过多维度的营销结构清晰认知ip,随后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打造出“爆款ip”,激发平台链接的无限潜力。虽然这一番颇具营销话术感的描述并不能够让人一眼看明其ip开发和服务上的特色,也深知“镇魂”很可能只是ip作品中的孤例,不一定具备规模化的可复制性。然而业界机构对于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ip开发的思考,却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值得关注。
影视作品的“出海”与国际化问题
影视产业的“出海”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不管是想要开发国际市场从而增加自身的盈利可能,还是想要承担起树立民族文化形象的传播任务,影视作品的海外试水从未停止。在今年5月举办的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的中国影视的国际化之路——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分论坛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介绍:“近年来,影视节目出口额连年实现递增。2017年全国影视内容产品和服务出口超过4亿美元,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类型也不断丰富,出口的市场从东南亚向非洲、中东、欧美等地区迅速拓展。” 在电影市场上,2017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为42.53亿元,是2012年的4倍,签署合拍协议国家达20个。
与此同时,与此前出口作品类型较为单一的特点形成差异的是,中国“出海”影视剧的题材与类型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出海”数量有了显著提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总裁助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经理申家宁介绍:“去年总公司发行的几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国外播出后反响都不错。”从实际的市场反馈来看,《白夜追凶》《反黑》等剧集的海外版权被netflix买下;《人民的名义》在海外引起热议,bbc评价其“有巨大的中国特色”“蕴含着国家检察机关惩治腐败的强大决心”。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曾对此做过如下评价:“过去,题材不丰富一直是限制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外对其印象往往停留在‘皇帝’、‘后宫’、‘辫子’和‘功夫’上。”未来越来越多摆脱陈旧题材的当代显示题材精品剧集的输出,更有利于适应海外市场,同时展现真实的中国。
而这一成绩,与影视机构自身的努力紧密相连。例如,华策在2013年建立了“全球华语电视剧联播体”,目前已经与10余家海外媒体共同建设覆盖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非洲,以及欧美等3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华语节目播出平台。2016年10月9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与好莱坞电影公司安培林(amblin partners)宣布达成一揽子协同发展计划,阿里巴巴影业将收购安培林的部分股权,成为其战略股东之一,双方将在投资、联合制作、衍生品合作及宣传发行领域展开密切合作。2017年12月26日,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爱奇艺、京都世纪、大唐辉煌等十家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在2017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上成立了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抱团出海。
然而,走出去和国际化风光成绩之下并非一片光明。现阶段的很多国际化合作都是资本往来的层面,并不见得对中国电影工业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业界更有人直指好莱坞其实“只是想要钱,对中国公司还谈不上‘芳心萌动’。”香港电影人施南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利益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国流行的最大驱动。较之分账片(25%),合拍片的制片方在票房分账的比例(43%)要高很多。而且合拍片还能享受与国产片一样的待遇,档期更自由,这让越来越多好莱坞制片公司选择 合拍 作为与中国公司合作的方式。
影视内容方的盈利问题
对影视行业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盈利”二字对于从业机构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高投入却未必高产出的高风险行业中,盈利是唯一能够支撑这些上游机构的动力,也是保证这个产业链条顺畅转动的基础。然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在十九大上透露,中国的影视公司有14389家,其中上市公司有69家,盈利的公司不超过200家,也就是说盈利的公司只有1%左右,甚至有超过10000家公司,注册之后就没有运作过一部正规的电影电视剧。
上市影视公司2017年全年业绩统计(收入单位均为亿元)
公司名称
2017年全年净利润
2016年全年净利润
增减比例
东方明珠
9.71
18.81
-48.38%
万达电影
12.4
11.55
7.36%
中国电影
8.24
7.29
13.03%
华策影视
5.56
3.83
45.17%
华谊兄弟
1.31
-0.4
-427.50%
横店影视
2.81
3.05
-7.87%
阿里影业
17.56
1.86
844.09%
文投控股
4.06
5.36
-24.25%
华录百纳
1
3.63
-72.45%
金逸影视
1.72
1.71
0.58%
印纪传媒
7.17
6.76
6.07%
光线传媒
4.62
5.19
-10.98%
慈文传媒
3.87
2.79
38.71%
欢瑞世纪
3.8
2.5
52.00%
中南文化
2.39
2.18
9.63%
幸福蓝海
0.71
0.77
-7.79%
北京文化
3
1.83
63.93%
长城影视
1.08
2.28
-52.63%
新文化
2.03
1.86
9.14%
唐德影视
1.8
1.65
9.09%
上海电影
1.64
2
-18.00%
当代明诚
1.09
1.13
-3.54%
当代东方
1.08
1.45
-25.52%
骅威文化
2.61
2.24
16.52%
中视传媒
0.74
-1.28
-157.81%
(上下滑动查看)
从上市影视公司公布的2017年年报来看,25家公司中有七成实现营收增长,六成公司净利润与2016年同期相比实现增长,另有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虽然这些公司的整体营收情况较好,然而也只能够证明,在这个行业中只有“头部”才能挣钱。在天价版权与天价片酬的环境中,影视公司“盈利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业界的探索来看,健康合理的行业环境、分账方式和足够成熟的工业化发展,可能是较有可能的一条出路。
2018年6月27日,新华社报道,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进依法纳税,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到了8月11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等9家影视公司联合发布了《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 》。该声明首次明确了演员的最高片酬限额,即三家视频网站和六大影视制作公司采购或制作的所有影视剧,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其总片酬(含税)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监管部门和行业机构共同努力之下,是否能够改善行业环境,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盈利模式构建来看,工业化体系成熟度提升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分账模式上。例如,在欧美电影金融体系中,“完片担保”这项专业性极强的保险服务堪称影视投资者的一颗“定心丸”,完片担保虽然不能保证一部影片的盈利能力,但能担保一部影片在预算内...
林芝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